“禀赋效应”告诉你为什么有时想省钱,却花得更多?

额外代价不仅消耗时间金钱,还会带来精神上的折磨。
又例如,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说自己在德国的时,曾被一个留学的博士生带着逃票。这个博士说,在德国逃票被抓的几率是五十分之一,所以很多人都不买。
许子东战战兢兢听了博士的话。但是在接下来整段旅程中,他一直都在担惊受怕,觉得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都像是要查票。这恐惧的代价远远超过了那两马克车费。
《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》一书中提到,太多人忘记了赚钱本身就是为了花。但是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。用钱换来喜爱的商品,让生活心旷神怡才是金钱的正确使用方式。
对于善于使用金钱的人来说,对钱没有拥有感,就能轻易逃脱禀赋效应的桎梏。
在他们看来,钱是生钱的工具。一旦停止流动,就会迅速贬值。当商场新手宁愿把货物烂在手里,也不远打折销售时,生意老手会选择消仓甩卖,增加资金周转速度。钱和货物,只是财富的不同形态。
钱只有被用掉了,你才拥有它的真实价值。
敢花钱是洒脱,懂花钱是智慧
每天都有朋友在问,双十一买点啥好,好像这天不买东西就吃了大亏。然而每次收完货看着一堆快递箱,又要悔不该当初:该买的买了,不该买的也买了。
看似买到就是赚到,但其实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博弈中,消费者一直都是被操控的一方。
早在二十世纪初期,电灯泡从2500小时的使用寿命硬减到1000小时,这是灯泡制造业心照不宣的秘密,为的就是让消费者不断购买新的产品。
这种“计划报废”策略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,为的就是让持续消费观念深入人心,让消费成为义务而不是选择。
市场在进化,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升级,商家从操控商品质量转而操控消费者心理。
为了让消费者每年都买新车,通用公司总裁曾经提出“有序制造不满情绪”。明明买了几年的车还能继续用,但他们偏偏用各种广告鼓励车主为了一两个功能换置新车,在消费者脑中植入淘汰观念。
卖家不喜欢消费者用理性来考虑购买需求,只希望他们能像孩子一样,看见橱窗里的某件东西后就大声说出:我要这个!
所以购物节诞生了,各种各样的噱头和口号随之而来。一瓶香水让你化身乘飞机逃婚的酷女孩,一份理财保险让你瞬间财务自由逃离北上广。
“购物实现阶级跨越”的肥皂泡泡,越吹越大。
营销号动不动就以“什么都可以便宜,唯独XX要买好的”这种口吻鼓励女性消费者投资在粉底,包,鞋上,说白了就是什么都要买好的。
完全用消费定义自我,就是被动过着营销者定义的生活。
消费观塑造眼界
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叫:好看的脸蛋太多,有趣的灵魂太少。然而,无论“好看”还是“有趣”都需要投资才能实现。
二十岁的女孩子抹点大宝就能容光焕发,二十五岁的女人就要用精华眼霜来拖延衰老的到来。
有网友曾经在微博上说过自己对“好看”的理解:
“好看”就是一件很费劲的事,不用怎么努力的好看,只存在于极其短暂的少女时光。成年定型以后,再漫不经心的美丽,都要有足够的工序支撑。所以脸某种程度上不仅是脸,也是我们凭一己之力筑起的千里之堤,是不得不靠汗水与意志搭建和雕琢的一部分。
身负珠玉,也要付出维护珠玉的代价。
确保脸足够好看只是锦上添花,而投资大脑、拥有有趣的灵魂才是内核。
时下最酷的消费是投资内涵,最美的性感是大脑的多元。
上大学的时候,班里有个女生一直都是小透明。直到有一次,在学校文化节上她穿着和服表演茶道,一边娴熟地冲泡抹茶,一边向围观的人解释日本抹茶文化,脸上的自信让她熠熠发光。
原来她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热爱茶文化,上大学后,当宿舍里的女孩子每天在网上忙着比价的时候,她攒下了一些钱报名了茶道班。
从那之后,每次再碰到她,都会觉得她在散发独特的魅力。
你可以生来不是高富帅,白富美,但如果你把自己不当回事,不肯投资自己,那估计你也没有机会逆袭了。
同样的一笔钱,你可以投资理财,再生资本;也可以集齐口红,买来自信;或是学习未知的学问,锻炼欠缺的技能,见识陌生的世界,结交更多有趣的人。
文章转载自公众号: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
152 1098 3395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