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到底怎么死的?两种说法可能性很大,郭沫若:被铁钉钉死的
正因如此,他迫切渴望找到一种不老的办法。于是,他听从了道士徐福的建议,派遣人员前往仙岛寻找“长生不老药”。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与财力,只为实现自己的长生梦想。然而,命运却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捉弄了他——秦始皇最终仅活到五十岁,突如其来的死亡让这一切付诸东流。他死于公元前210年的第五次东巡途中,终究未能实现长生梦。
关于秦始皇的死因,历代的解释多种多样,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种:病死与他杀。
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自幼体弱,身体状况不佳,容易感到疲劳,然而作为皇帝,身心的劳累远超常人。他几乎亲自处理国家的每一件大事,未曾将权力完全交给他人,这使得他日渐疲惫。当时他正在进行第五次东巡,夏季的酷暑和长途跋涉对他脆弱的身体构成了巨大负担。而且,秦始皇已经年届五十,疲劳与高温的双重压力,可能加速了他的健康衰退。由此,许多人接受了他因身体不适,最终因病去世的说法。
秦始皇是个非常勤奋的君主,日以继夜地处理政务。曾有传言称,他每天必须亲自批阅一石公文(约120斤),如果未能完成,他就不允许自己休息。这些公文全都是竹简木牍,重达几吨,相当于一只成年大象的重量。每年,秦始皇批阅的公文堆积如山,超出了常人承受的极限。他不仅白天处理朝政,晚上还必须批阅公文。可以想象,他每天都是“焚膏继晷”工作,精神压力之大,身心疲惫至极。有人说,“真正的狠人,是对自己狠”,秦始皇显然是这样的一个“狠人”。
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,其中十二年称帝。如此漫长的执政生涯,他的健康早已严重透支。加上他自幼命运坎坷,幼时经历了种种磨难,成年后为了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,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建设与战略中。对于秦始皇来说,“秦王扫六合”不单单是简短的几字,而是他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。无论是政敌还是内心的孤独,这些都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心灵的煎熬。
当然,过度的劳累和压力使得他的身体状况愈发恶化,尤其在年老之后,他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脆弱。在这一系列的压力下,他或许会因病而去世,得病死亡的说法不无道理。
与此同时,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可能患有癫痫症,因为他的死亡症状类似于癫痫发作。另一位考古学家郭沫若则认为他更可能患有软骨症,这种病通常由缺乏维他命D引起,导致关节疼痛和发育不良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秦始皇身上曾出现“鸷鸟膺”和“豺声”等体貌特征,这些症状很可能与软骨症相关。尽管这一推测并未得到普遍认同,但也为秦始皇的死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
除了自然病死外,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可能是遭到谋杀。郭沫若提出,秦始皇生前曾有耳道出血,血液呈现暗黑色,这表明血液可能已经在体内滞留了一段时间。根据这种迹象,郭沫若推测秦始皇很可能是被某种方式暗杀。结合他对于长生不老的执着,他的健康状况并未过度恶化,且在旅行期间似乎未察觉异样,暗示他未必因为自然疾病而死亡。
无论是病死还是谋杀,秦始皇的死都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测与争议。死后,赵高伪造圣旨,赐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。扶苏临终时最后的话语“父赐子死,尚安复请!”便是他面对死神时的从容。这一切发生在赵高与李斯的支持下,最终胡亥继位成为新帝。
秦始皇死后,赵高和李斯的背叛将秦朝的命运彻底改变。而对于秦始皇来说,他不仅失去了生命,连带着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与未来的希望。曾经如山的公文等待他批阅,而那颗“长生丹”也依旧停留在遥远的仙岛,未能回归。
秦始皇的死成了历史之谜,至今无人知晓真正的答案。虽然我们今天谈到他时,多提到他统一度量衡、货币、废除分封、修建长城等政策,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“大一统”。这个“大一统”不仅仅是领土的统一,更是中央集权的建立,奠定了后世的政治基础。
秦始皇的遗产深远且复杂,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教训与反思。无论是他的功绩还是遗憾,他的故事,依然为历史所铭记。
参考资料:
《秦陵——尘封的帝国》
《战国策》
《秦朝简史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